香港 < 搜索  < 檔案  < 快訊 


2021-3-29

承建商引入本地研發的兩項機器人技術

運輸及房屋局2017年已着手推動社福機構籌劃過渡性房屋,協助基層市民。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在2018年6月成立,為善心業主及非政府機構牽線,結合民間、商界和政府力量,積極推動和促成不同組合的過渡性房屋。2019年的施政報告定下提供10,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目標,行政長官其後在2020年1月,宣布將相關目標提升至15,000個單位。專責小組及負責的非政府機構,雖然未有一刻停步,但是在覓得土地至動工興建,其間需要完成法定程序和取得社區的支持。以其中兩個坐落新界的較大型過渡性房屋項目為例---錦田江夏圍及元朗東頭同心村。

     該兩個項目都需要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臨時規劃許可。在遞交相關申請之前,需要進行多項專業技術評估,包括環境影響評估,預計工程對附近噪音、空氣、水質及土地污染的影響,及將興建的住宅會否受到鄰近的道路和工業設施影響等;污水及雨水排放影響評估;供水影響評估;交通影響評估和視覺影響評估。亦需要就草擬的技術評估徵詢各相關政府部門的意見,以盡早解決發現的問題,加快日後審批。如果土地坐落在具生態價值地段,要再進行生態影響評估。然而大自然的生態,隨四季轉變,相關評估最長可達一年。
     城規會接獲申請後,會公布相關申請,讓公眾提出意見,為期三星期,之後專業顧問會審視各方意見並作出回應。一般城規會會在接獲申請後兩個月內作出審批。在城規會批出臨時性質的規劃許可,會即時向屋宇署呈交圖則,獲批准後隨即動工。過去數月有多個項目相繼動工,其中兩個位於政府用地的項目---深水埗欽州街及長沙灣英華街項目近日亦已開工。
     欽州街及英華街項目同樣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以加快工程進度。承建商更引入香港科學園一間本地初創公司自家研發的兩項機器人技術,令工作流程更順暢,以及提升工地安全。其中一個機械人的創作靈感來自電影製作所用的移動拍攝車,在原有的可自動駕駛的基本托盤,配上5G鏡頭及雷射掃描裝置,便可在安裝組裝合成組件前,掃描現場環境,在建築模擬技術平台製作立體模型,再逐步安裝組件,令安裝時更精準、省時,亦減省所需人手,這台機械人亦可代替真人進行實地檢測。另一個以遊戲機手掣操控的小型機械人,配以感應器後,可在工地巡邏,一旦工地出現危險事故,如起重機高度低於安全水平,會即時響起警號及發出警告,保障現場人士安全。
     屋宇署日前剛公布新批出的建築圖則,當中包括兩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分別為元朗東頭同心村提供約1,800個單位,以及錦田江夏圍提供約2,000個單位。江夏圍的建屋工程更已鐵定不日動工。另外,位於元朗八鄉七星崗及大埔黃魚灘的項目,合共提供約2,100伙過渡性房屋單位,近日亦獲城規會批出臨時規劃許可。截至今年3月,已覓得足夠提供約14,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土地,預計多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在今明兩年會陸續完工入伙,包括土瓜灣宋皇臺道、葵涌業成街、前荃灣信義學校,還有上述的欽州街、英華街及江夏圍等項目。
     在政府團隊努力推動、商界人士及非政府機構鼎力支持下,距離1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目標不遠矣。(資料來源:運輸及房屋局)
 
(Source: HKSA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