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 搜索  < 檔案  < 快訊 


2020-3-24

發展局介紹香港的測量標記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在網誌撰文,介紹香港的測量標記,由開埠初期的界石,到現時用於繪製地圖、土地界線測量等的測量控制點,讓大眾瞭解它們的歷史和用處。
      在港島中西部,原來仍可找到百多年前豎立的「維多利亞城」界石,而在香港的山頭,大家有否看過用混凝土建造、黑白色的圓柱體---三角測量站。其實,在香港的街頭、大廈角落或行山徑均有不少測量標記,用以劃定土地界線,或作測量定位。這次,我邀請地政總署測繪處的同事,帶大家追蹤城市內的測量標記,由開埠初期的地界標記,到現時用於繪製地圖、土地界線測量等的測量控制點,講解它們的歷史和用處。

現存六座「維多利亞城」界石
香港較具歷史意義的界石有三種,第一種是「維多利亞城」的地界標記。地政總署測繪處總土地測量師餘壽松說,開埠初期,英國人為了更有效率地管理這地方,將「維多利亞城」分為「四環」,即下環(現今的灣仔)、中環、上環及西環,而四環再分為九約,以規範當中建築物的標準。1903年,香港政府在不同地點豎立界石,以標明範圍。現時香港僅存六座界石,分別位於克頓道、黃泥湧道、寶雲道、舊山頂道、薄扶林道及域多利道。界石約高一米,頂部呈錐形,並刻有「City of Victoria 1903」的字樣。其實,當時法例已清楚訂明「維多利亞城」的範圍,界石只具象徵意義,現更成為歷史遺蹟。

群帶路石碑和大嶼山界碑
第二種具歷史意義的界石是約於18501859年間在赤柱往「維多利亞城」沿路(群帶路)豎立、用以標示距離的里程碑。香港歷史博物館亦保存有一座,石碑上中英並列,隱約可看到「Victoria」和「群帶路」的字樣。第三種則是分別位於大嶼山分流和大澳的嶼南界石和嶼北界石。1902年由英國海軍豎立。石碑基座記載了界碑的用意,標誌1898年滿清政府與英國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把連同大嶼山的新界範圍租借予英國。

70年代前界石就在街角
至於70年代以前用來勾劃土地界線的界石,大家只要留意一下,不難在行人路轉角位置或樓宇角落找到。石上會刻有英文字母IL和一串數字,是甚麼意思呢?餘壽松說,「IL」是內地段(Inland lot)的簡稱,而數字則是地段的號碼。大家只要在土地註冊處查找這組「密碼」,就可知道有關物業的資料。不過,這做法在70年代後已停用,而在坐標被廣泛用作描述土地的位置後,亦不再需要依靠豎立界石來確定地界。

山頂黑白間「標高柱」
現時在香港廣泛應用的測量標記,主要用作土地及工程測量,提供參數用於繪製地圖、屋宇建築、基建工程等。走在行人路上,大家可曾發現地上有一塊圓形的小鐵片,細看會見到「地政總署測繪處」的字樣,或其英文簡稱「SMO」?此為地政總署建立的平面控制點,與豎立在山上最高位置的三角測量站一樣,為測量提供平面位置參考,即測量用的XY坐標。

     
      餘壽松說,白色圓柱形的山頂三角測量站,俗稱「標高柱」,有大半個人高,頂部髹上黑色,方便測量人員從遠處觀測,而很多行山人士視它為「打卡」熱點。不過,為免影響到遠處的測量人員進行觀測工作,他呼籲行山人士盡量避免攀爬測量站,亦應減少在其附近聚集。大家走在街上或到郊外時,不妨多加留意,可能會發現極具歷史意義的界石,或精緻平實的測量控制點就在身旁,相信屆時大家會對這個城市有意外的發現。


 


豎立在跑馬地黃泥湧道、有逾百多年歷史的「維多利亞城」界石。